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宇宙星球 #173

173.除了其它事外

173.除了其它事外,这个星球的灵人还提到,他们的来访者,就是前面所说的修道士,还竭力劝服他们住在一个社群里,而不是分开单独居住。因为灵人和天使如在世时那样居住并形成社群。在来世,那些在世时住在社群里的人仍住在社群里;而那些分成家庭和家族的人则仍分开居住。这些灵人在自己的星球作为世人生活时,就分成家庭与家庭、家族与家族,因而分成民族与民族单独居住。所以,他们不知道什么叫住在一个社群里。当他们被告知,这些来访者企图劝他们住在社群里,是为了统治并控制他们,因为这是来访者能使他们臣服并将其沦为奴隶的唯一方式时,他们回答说,他们完全不知道统治和控制是什么意思。他们一想到统治和控制,就会逃跑,这一点从以下事实向我显明:他们当中的一个在陪我们返回时,我向他展示我所居住的城市,谁知他一看见就逃跑了,再也没有出现过。

属天的奥秘 #3652

3652.这些话的内

3652.这些话的内义如下:
“所以当你们看见那行毁坏可憎的时”表示当教会经历荒废或洁净时;当人们不再承认主时,因而当没有对祂的爱和信时,以及当不再有任何对邻之仁,随之没有对良善和真理的任何信仰时,这种荒废或洁净就会发生。当这些情况存在于教会中,确切地说,存在于圣言所在的地区时,也就是说,当人们在内心思维上是这样,即便在他们口中的教义上不是这样时,“荒凉”就到来了,并且刚才所提到的情况就构成“那行毁坏可憎的”。所以,“当你们看见那行毁坏可憎的时”表示当有人发现这些情况时。在这种情况下,他要做24:16-18所吩咐的事。
“先知但以理所说的”在内义上表示先知所说的,因为当圣言按名提到先知时,它不是指这个先知,而是指圣言的整个先知书或预言部分。原因在于,名字从来不会进入天堂(参看1876, 1888节)。即便如此,没有哪两个先知具有相同的含义。从18章序言和2762节可以看出“摩西”、“以利亚”和“以利沙”表示什么。然而,“但以理”表示关于主降临和教会状态的一切预言;在这种情况下,表示教会的最后状态。先知书大量论述了荒废这个主题;从这些经文的字义来说,荒废表示犹太和以色列教会的荒废或毁灭,但在内义上表示总体上教会的荒废或毁灭,因而也表示现在正在逼近的荒废。
“站在圣地”表示与良善和真理有关的一切的荒废或洁净。“圣地”是指爱与信的状态,因为“地方”在内义上是指状态(参看2625, 2837, 3356, 3387节)。这种状态的神圣就在于爱之良善和由此衍生的信之真理。在圣言中,“神圣”没有别的意思,因为良善和真理来源于主,而主是神圣本身或圣所。
“读者须会意”表示那些在教会里的人,尤其那些拥有爱和信的人,就是此处所论述的人,需要彻底明白这些事。
“在犹太的,应当逃到山上”表示教会成员要唯独倚靠主,因而倚靠对主之爱和对邻之仁,或说要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主身上,因而完全集中在对主之爱和对邻之仁上。因为“犹太”表示教会,如下文所示;“一座山”表示主自己,而“诸山”表示对主之爱和对邻之仁(可参看795, 796, 1430, 2722节)。根据字义,意思是这样:当耶路撒冷被围困时(如它实际被罗马人围困的情形),他们不可跑到城里,而是要跑到山上,正如路加福音所说的:
你们看见耶路撒冷被军队围困,那时就可以知道她的荒凉近了。那时,在犹太的,应当逃到山上;在城中间的,应当出来;在乡下的,不要进城。(路加福音21:20-21)
这同样适用于此处提到的耶路撒冷,也就是说,它在字义上是指耶路撒冷城,而在内义上是指主的教会(参看402, 2117节)。因为圣言所记载的关于犹太和以色列人民的每一个事物都是主在天上的国度和在地上的国度,也就是教会的代表,这一点已经频繁说明。这就是为何“耶路撒冷”在内义上处处都不是指耶路撒冷,“犹太”也处处不是指犹太。但如此提到的每一个事物都具有这种性质:它能代表主国度的属天和属灵事物,并且事件的发生是为了代表的缘故。因此,圣言是以这种方式来写的:它既适合阅读它的人来理解,也适合与此人同在的天使来理解。这也是为何主以同样的方式说话。事实上,如果祂以任何其它方式说话,那么祂的话就不会适合那些阅读它的人的理解力,尤其那个时候,也不适合天使的理解力。因此,它不会被人接受,也不会被天使理解。
“在房顶上的,不要下来拿家里的东西”表示那些处于仁之良善的人不要由此转向那些属于信之教义事物的东西。在圣言中,“房顶”表示人的较高状态,因而表示他在良善上的状态;而那些在它之下的事物则表示人的较低状态,因而表示他在真理上的状态,至于“房(或家)”的含义,可参看前文(710, 1708, 2233, 2331,3142, 3538节)。关于教会成员的状态,情况是这样:当正在经历重生时,他为了良善学习真理,因为他拥有为了那良善而对真理的情感。不过,一旦重生了,他就出于真理和良善行事。他到达这种状态后,就不可回到以前的状态;否则,他就会出于真理推理他所处的良善,并由此扭曲他的状态,因为当一个人处于意愿真理和良善的状态时,一切推理就都停止了,也必须停止了;事实上,在这种情况下,他出于意愿,因而出于良心,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出于理解力来思考和行事。他若再出于理解力来思考和行事,就会陷入试探,而他会在这些试探中屈服。这就是“在房顶上的,不要下来拿家里的东西”所表示的。
“在田里的,也不要回去取衣裳(也就是外衣)”表示那些处于真理之良善的人不要从这种良善转向真理的教义。在圣言中,“田”表示人在良善上的这种状态;至于“田”表示什么,可参看前文(368, 2971, 3196, 3310, 3317, 3500, 3508节)。“衣裳”或“外衣”表示作为衣服披在良善上的东西,也就是真理的教义,因为这对良善来说就像衣服;至于“衣服”具有这种含义,可参看前文(297, 1073, 2576, 3301节)。谁都能看出,这些话里面隐藏着比字面上还要深的信息,因为它们是主自己说的。

属天的奥秘 #3812

3812.“拉班对他

3812.“拉班对他说,你实在是我的骨肉”表在真理上和良善上的结合。这从“你实在是我的骨肉”的含义清楚可知,“你实在是我的骨肉”是指结合。当提到属于同一家庭,或同宗族,或有某种关系的人时,古人习惯说“我的骨,我的肉”(参看157节);这就为何这句话表示结合。它表示在真理上和良善上的结合,原因在于,一切属灵的结合都通过它们实现,一切属世的结合都与它们相关。此外,“骨和肉”表示人的自我:“骨”表示其认知的自我,“肉”表示其意愿的自我。因此,“骨”表示真理上的自我,因为真理属于认知;而“肉”表示良善上的自我,因为良善属于意愿(148, 149节)。、
关于人的自我,一般来说,自我有两种:一种是地狱的自我,一种是天堂的自我。地狱的自我是人从地狱那里所获得的,而天堂的自我是从天堂,也就是经由天堂从主那里所获得的。因为一切邪恶和由此衍生的一切虚假,都是从地狱流入的;而一切良善和由此衍生的一切真理都是从主流入的。人们通过信之教义都知道这一点,但几乎不到百万分之一的人相信。因此,人将从地狱所流入的邪恶归给自己,变成自己的,从主所流入的良善打动不了他,因而可以说无法在他里面占据一席之地。人之所以不相信邪恶自地狱流入,良善自主流入,是因为他被自我之爱主宰了;这爱自带这种不信,并且当此人被告知一切事物从其它某个地方流入到他里面时,这爱甚至会勃然大怒。故这就是为何人的整个自我无非是恶的原因(参看210, 215, 694, 731, 874-876, 987, 1023, 1044, 1047节)。但当人被对邻之爱和对主之爱,而不是被自我之爱所主宰时,他就会相信邪恶来自地狱,良善来自主;因为这爱自带这种信仰。因此,人从主接受天堂的自我(参看155, 164, 731, 1023, 1044, 1937, 1947, 2882, 2883, 2891)。
在这两种意义上,该自我由“骨和肉”来表示。所以,在圣言中,“骨”表示真理,在反面意义上表示虚假;“肉”表示良善,在反面意义上表示邪恶。“骨”的这种含义从以下经文可以看出来,以赛亚书:
耶和华也必时常引导你,在干旱之地,使你的灵魂满足,骨头强壮;你必像有水浇灌的园子。(以赛亚书58:11)
“使骨头强壮”表给认知的自我带来生命,也就是以聪明启示它。因此,经上说“你必像有水浇灌的园子”,“园子”表示聪明(参看100, 108, 1588节)。又:
那时,你们要看见,心中快乐,你们的骨头必得滋润,像嫩草一样。(以赛亚书66:14)
“骨头必得滋润,像嫩草一样”具有同样的含义。
耶利米哀歌:
拿细耳人比雪纯净、比奶更白;他们的骨头比红宝玉更红,像光润的蓝宝石一样;他们的面貌比黑色更黑,以致在街上无人认识;他们的皮肤紧贴骨头,枯干如同槁木。(耶利米哀歌4:7-8)
“拿细耳人”表属天之人(3301节)。“比雪纯净、比奶更白”表他拥有属天真理。由于这真理源自善之爱,故经上说“他们的骨头比红宝玉更红”。“纯净”和“白”论及真理(3301节),“红”论及良善(3300节),“红宝石”论及源自良善的真理(114节)。“他们的皮肤紧贴骨头”描述了爱之属天事物的一种变化状态,即骨头上没有肉,也就是不再有任何良善,因为那时,一切真理都变得像皮包骨,“枯干如同槁木”。
以西结书:
要向这叛逆之家设比喻对他们说,主耶和华如此说:安上一口锅,放好了,就倒水在锅里;将肉块,就是一切肥美的肉块,腿和肩都聚在其中,拿美好的骨头把锅装满;取羊群中最好的,锅底下还有骨头的炉子,把骨头煮在锅中。(以西结书24:3-5,10)
“锅”表向良善与真理所施的暴力,这就为何它被称为“流人血的城”(24:6)。“将肉块,就是一切肥美的肉块,腿和肩都聚在其中”是指肉,肉表示良善。装满锅的“美好的骨头”表真理,“骨头的炉子”表对真理的情感。“把骨头煮在锅中”表向真理所施的暴力。谁都能看出,这个比喻隐藏着神性奥秘,这些奥秘绝不可能为人所知,除非知道“锅”、“肉块”、“腿和肩”、“美好的骨头”、“骨头的炉子”和“煮”在内义上是什么意思。弥迦书:
你们不当知道公平吗?你们恶善好恶,从他们身上剥皮,从他们骨头上剔肉。吃我民的肉,剥他们的皮,打折他们的骨头,分成块子像要下锅,又像釜中的肉。(弥迦书3:1-3)
此处的含义也一样。
以西结书:
他以耶和华的灵带我出去,将我放在峡谷中,这峡谷遍满骸骨。他对我说,这些骸骨能活过来吗?他又对我说,你向这些骸骨发预言,对它们说,枯干的骸骨啊,要听耶和华的话!主耶和华对这些骸骨如此说:看哪,我必使气息进入你们里面,你们就要活了。我必给你们加上筋,使你们长肉,又将皮遮蔽你们,使气息进入你们里面,你们就要活了。我正说预言的时候,骸骨全都聚起来,一骨对一骨。我观看,看哪,骸骨上面有筋,长了肉,又有皮包在上头;只是它们里面还没有气息,气息进入骸骨,它们便活了,并且用脚站起来。(以西结书37:1, 3-8, 10)
这总体上论及外邦人当中教会的重新建立,具体地论及个体的重生。“枯干的骸骨”表认知的自我,这自我在从主接受良善的生命之前,是没有生命的;但良善的生命使它活过来,或带给它生命。主使骸骨上面所长的肉是指意愿的自我,这自我被称为天堂或属天的自我,因而这肉表示良善。“灵”表主的生命,当这灵流入人的良善,也就是他在自己看来似乎出于其自我所意愿和所行的良善时,在这种情况下,这良善就活过来了,真理也通过这良善活过来了;于是从枯干的骸骨中便造出一个人来。
诗篇:
我的骨头都脱了节,我心变得像蜡,我的骨头,我都能数过。他们在他们中间分我的外衣,为我的里衣拈阄。(诗篇22:14,17-18)
这论及主在神性真理和神性良善方面的试探;神性真理是主自己的,故被称为“我的骨头”;神性良善也是主自己的,故被称为“我心”。因为“心”表良善(参看3313, 3635节)。由于“骨头”表这些真理,所以数骨头表示想要通过推理和虚假驱散它们,因此经上紧接着说“他们分我的外衣,为我的里衣拈阄”;因为“外衣”也表真理,不过是更外在的那种(297, 1073, 2576节)。“分外衣,为里衣拈阄”的含义和马太福音(27:35)中的一样。又:
我的灵魂必因耶和华快乐,因祂的救恩高兴。我的骨头都要说,谁能像你?(诗篇35:9-10)
显然,就属灵之义而言,“骨头”表认知的自我。又:
求你使我听到欢喜快乐,使你所压伤的骨头可以踊跃。(诗篇51:8)
“使你所压伤的骨头可以踊跃”表示试探之后藉着真理的重造。
由于“骨头”表示认知的自我,或真理方面的自我,并且就至高意义而言,表示神性真理,也就是主的自我,故经上要求在逾越节,羊羔的骨头一根也不可折断。对此,我们在摩西五经中读到:
应当在一个房子里吃,不可把一点肉从房子里带到外头去。羊羔的骨头一根也不可折断。(出埃及记12:46)
另一处:
一点不可留到早晨,羊羔的骨头一根也不可折断。(民数记9:12)
就至高意义而言,“骨头一根也不可折断”表示不可向神性真理施暴;就代表意义而言,表示不可向与任何良善相联的真理施暴;因为良善的性质和良善的形式都取决于真理,真理是良善的支撑,如同骨头是肉的支撑。
圣言,也就是神性真理本身,使死人复活。这一事实由被抛在以利沙的坟墓里,一碰着以利沙的骸骨就复活站起来的那人来代表(列王纪下13:21)。以利沙代表主的神性真理,或圣言(参看2762节)。“骨头”在反面意义上表示源于自我的虚假,这一点从以下经文明显看出来,耶利米书:
到那时,他们必将犹大王的骸骨和他首领的骸骨、祭司的骸骨、先知的骸骨,并耶路撒冷居民的骸骨,都从坟墓中取出来,抛散在日头、月亮,和天上的万象之下,就是他们从前所喜爱、所事奉的。(耶利米书8:1-2)
以西结书:
我也要将以色列人的尸首放在他们的偶像面前,将你们的骸骨抛散在你们祭坛的四围。(以西结书6:5)
摩西五经:
神领他出埃及,他似乎有野牛之力。他要吞吃做他敌人的列族,折断他们的骨头,用箭射透他们。(民数记24:8)
列王纪:
约西亚王又打碎柱像,砍下木偶,将人的骨头充满了那地方。他将坟墓里的骸骨取出来,烧在坛上,污秽了坛;又将那里邱坛的祭司都杀在坛上,并在坛上烧人的骨头。(列王纪下23:14, 16, 20)
摩西五经:
凡在田野的地面上碰过被刀剑杀的,或是死人,或是人的骨头,或是坟墓的灵魂,就要七天不洁净。(民数记 19:16, 18)
由于“骨头”表虚假,“坟墓”表包含它们的邪恶,而伪善或假善就是表面看似良善,内在却因虚假和亵渎的事物而腐烂的邪恶,故主在马太福音中说:
文士和法利赛人,假冒为善的人哪,你们有祸了!因为你们好像粉饰的坟墓,外面好看,里面却装满了死人的骨头和一切的污秽。你们也是如此,在人前,外面显出公义来,里面却装满了假善和邪恶。(马太福音23:27-28)
由上述经文明显可知,“骨头”表示认知的自我,无论是真理方面的还是虚假方面的。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